top of page

《慢吞吞小學》-不想忘記,就畫下來吧


劇照來源:鄒維剛導演

如果你不想忘記當下,你會怎麼做?

很輕易地,拿出你身邊的手機,按下根本不是快門的鍵,你以為就紀錄下這一刻了,是嗎?

在 18 世紀初,簡便的攝影機發行以前,15 世紀至 17 世紀油畫盛行的日子裡,手繪油畫是藝術家的最愛,也是名門貴族為自己炫富紀念的手段之一。

關於記憶的留存,有些很童話的方式,例如害怕遺忘回家道路而沿途丟麵包屑的《糖果屋》;很偶像劇的方式,如時光膠囊;寓言神話,如《浦島太郎》(龍宮給的寶盒就是時光保存)等等。然而這些故事本身就是種記憶、文化、智慧的保存方法,以後世流傳的途徑延續回憶。

劇照來源:鄒維剛導演

台灣的一部劇情小品,《慢吞吞小學》(The Snail School, 2012),記憶的保存者是身為學校唯一的小學生,留存的內容是她的童年,與校園所發生的一切。她用雙眼仔細地觀察在校園體驗的事物,時間逐漸地緩慢下來,最終凝結停止。

在時間漸漸趨緩的過程裡,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對校園空間的眷戀;身為老師的成人刻意掩蓋情緒去面對閉校一事,相對於小朋友沉穩地接受事實,並在所剩無幾的時間裡,在離開小學之前(暗指長大以前),為自己的童年,以孩童的眼光和(似乎是小朋友獨有的特異功能)幻想,用手繪的方式,人類最原初的創作方式去記載屬於個人的曾經。

短片裡的小學生,用畫畫的方式紀錄校園,但導演則利用了數位動畫的方式,幽默地處理小學生眼中,所謂慢吞吞的慢法,富饒趣味。

導演鄒維剛談到,最初創作這部關於小學閉校的故事背景,是因為臺灣面臨少子化、鄉鎮人口外移的影響,造成偏鄉地區發生約 150 所學校廢校,而山區或偏遠地區的小學,也因此變成迷你學校,或一人小學,這件事在都會人看來,會以為是短片的幽默,但事實上正在各地發生中。

小學學校是人們最早離開家庭,接觸到的第一個義務「社會預校」,那裡有同學同儕,有課堂知識,有遊樂設施與體育運動,人們開始建構自己的社群網絡,對小學生而言這是他們生活的一大部分,卻因為教育資源的整併,突然就要硬生生的中斷校園生活,師生同學全都被迫抽離每個人的生活中,各奔東西。鄒導演創作此片,除了舉起校園資源是否真公平的議題,也讓觀眾體驗,小學生面對校園關閉一事,是如何的心情... ...。

短片往往最令人驚奇的是,在相對短的時間之內要鋪陳劇情、刻畫角色人物的性格、交代情節來龍去脈,還要像點燃仙女棒一樣替影片作精彩絢麗的高潮,爆出記憶點,事實上更是挑戰導演在片場的調度能力,以及影片剪輯的邏輯性。因此精彩的短片通常簡單卻深刻,一個故事細膩的說,力道可以深邃得產生久久縈繞心頭的後勁,《慢吞吞小學》就是這般令人回味無窮,也相當能勾起人們的童年共鳴。

有時候,我們連好好看一張照片的時間都不願意給自己(手一滑 5 張照片就滑出螢幕框了),不知何時有機會在實際的空間,暫緩心境,給自己一段有質感的時間,一同觀賞《慢吞吞小學》。

★★★ 2014 年廣島國際電影節《慢吞吞小學》金獎,鄒維剛導演

★★★ 2014 年第一屆廣島國際映畫祭《慢吞吞小學》首獎

★★★第49屆金鐘獎,美術設計獎《慢吞吞小學》范家绮

PS 鄒維剛導演正在籌備首部劇情長片《初戀的第四個可能》,請敬請期待!

追蹤新作資訊Facebook :心碎秘方×慢吞吞小學 (點擊連結)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Classic
  • Twitter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