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不能沒有公主嗎?
Picture from Nabarupa Banerjee, Pinterest.
近年好萊塢電影工廠專拍續集已不是新鮮事,動畫也有一路專拍續集,尤其最近真人版的動畫電影改編相當熱門,2015年到2017年就有5部迪士尼的真人續集動畫電影上院線:
《Maleficent》(2014)、《Cinderella》(2015)、《 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2016)、《 The Jungle Book》(2016)、《 Beauty and the Beast》(2017),以及聽說會找中國籍女演員擔任《花木蘭》真人電影女主角,在IMDB上的評價也維持在 7 / 10 左右。。
不論是將壞皇后好人化,還是原汁原味的直接翻拍成電影版,迪士尼在穩固主要市場,一部分是依賴大量的公主系列,讓那些年齡衰老、內心長不大的女孩兒,我是說童心未泯女性觀眾的可以再次去電影院享受另一種版本的公主電影。
其中無論是童話、迪士尼公主系列、山海系列之泰山、森林王子、海底總動員等等,大家有發現主角不是孤兒,就是沒有媽媽的小孩嗎?即使有後母,也只有壞人的份(仙履奇緣壞姊姊與壞繼母;白雪公主壞巫婆;睡美人壞皇后等),反正就是要強調女人忌妒心、小心眼這件事,我是說古典敘事二元對立。
迪士尼公主系列基本上在故事敘述與人物的部分,都是以知名歐洲童話為主。而童話最早開始從民間傳留延續,17世紀開始有童話將「壞女巫」人物加進故事裡,據說是因為14世紀獵殺女巫在歐洲最為顛峰時刻開始,人們將這些從蹭恨衍生的「相信」,變成魔法化的故事,刻意地透過小朋友能聽懂的方式,來「社會化」人們支持迫害女性、污名女性是女巫等等的邪惡之靈。
直至今日,女性意識看似抬頭,不過恐怕永遠只能作為一個目標與口號。
就像自由一樣,那是永遠不可能獲得的幻想,而我們所能得的,僅僅只是有條件的自由而已。
如今,我們看到改編過後的童話動畫電影,開始漸漸有了壞巫婆其實是好人(的合理化犯罪解釋?),又或者只是換種方式「再現」傳統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認知(柔弱),女性的角色似乎從未跳脫作為被觀看的主體(壞女性的角色,外表都有種怪胎化現象,例如大頭紅心皇后、頭上長角的Maleficent),或是直接缺席,媒體塑造女性形象時,似乎仍有很沉重的歷史刻板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