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 Somerest House 白日夢見 Stanley Kubrick


photo by me

沒有人開始提問,為什麼映演業開始流行經典重現嗎?

這個現象不只臺灣,中國也有個正確到不行的理由:數位修復。

國外也是如此,甚至英國還有專門放映老電影的戲院,也有專門發行老電影的發行商。

這令人思考,除了好萊塢不斷地翻拍續集吃舊有市場,是不是電影產業開始縮限預算,更往回吃老市場?其中原因有可能是資金從實體電影院往數位串流平台移轉嗎?

沒有人問沒關係,作為一個孤單寂寞不覺冷的自閉兒,生來喜愛與自己對話。

總而言之,《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2)(聯影發行)就要在臺灣上映了(2018 年 1 月 6日),與此同時,書商臉譜出版也不忘聯手攻略市場,推出《發條橘子》新版。在此之前,2016 年倫敦暑期曾在 Somerest House 有出一個 "DayDreaming with Stanley Kubrick" 的藝術創意展,所有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都是由 Stanley Kubrick 的電影作品中激發靈感,當時的小手冊封面就是橘橙橙的色調,其展間包含空氣中佈滿的現場音樂、下至地毯設計到每個空間、藝術作品與參觀者動線都編織得相當精緻,頗具有整體性。

與 Stanley Kubrick 做白日夢藝術展小手策

Photo by me.

這個關於電影導演 Stanley Kubrick 的策展,共有 45 件作品分佈在 16 個房間,其中最難詮釋(現場參觀者都不一定能巧妙領悟作品的觀看方式)又最令人醉心的是一排「看不見作品的閃燈」,真正的作品隱藏在閃燈裡,利用與電影同樣「視覺殘留」原理,當你正視燈,什麼都沒發生,但當你眼睛往右轉或往左轉,眼球在運動的過程,形成視覺殘留的現象,你就會看到鬼,想當然爾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是《閃靈》(The Shining,又譯《鬼店》),有些參觀者剛好看到,碰巧發現,會告訴沒發現的觀眾他看到鬼,對方就會說:什麼!哪裡有鬼!對方的對方再解釋:就是這裡阿!看見沒?然後就一夥人站在那邊找鬼,鬼影幢幢的藝術展,怪有趣的。

這件作品算是整個展場裡最讓觀眾駐足熱烈討論的,想當初我還沒看到作品說明,先看到鬼時好激動阿。

這件作品之所以重要的另一的點是,她無法被攝影,或藉由攝影機運動的錄影方式捕捉到鬼影,所以是一定要親身體驗的科技藝術作品。

Picture from BlogLovin'

由於作品太多,這篇文章精選幾件與《發條橘子》相關的藝術品,以及我自己非常喜愛的創作與你分享。

photo by me.

上圖是藝術家 Haygarth 創作的數位火堆,跟地版上橘色蜂巢狀的地毯一樣,靈感是由《閃靈》而來。

英國藝術型電影院 Everyman cinemas 在 Barney 的分店,地毯就是用了這組設計,電影院內的佈置透過巧思設計與影迷對話。

Picture from Everyman cinema's Twitter.

Photo by me.

上圖這件作品是 Forsyth and Pollard 的創作,由100 多件的收音機組成,收音機有不同的音源,全部都是從 Kubrick 的電影來的,這些聲音與音樂齊聲發出唱調,聲音就由此到處遨遊在整個策展空間,其實滿詭魅感的。

下圖這個包紙尿布的裝扮如果認不出來的話,有空看一下《發條橘子》。

photo by me.

這場策展囊括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有當代、錄像、攝影、裝置、音樂聲音、VR、塗鴉,也有較傳統的雕塑與繪畫,策展人 James Lavelle 本人算是個英國潮男,穿著 Superme 的衣服談著電子樂與各種新藝術,也因為策展人本身的喜好,整個展的聲光效果豐沛,與傳統型靜止的藝術展相比,逛起來更趣味盎然。

photo by me.

上圖右邊那件作品就是這次藝術展覽手冊主視覺的參考對象,英國街頭藝術家透過《發條橘子》電影的再創作。

裡頭有幾件作品都有反戰爭、反暴力的意象,展場接近尾聲時,透過策展人的安排為各位奉上一根巨屌,也是《發條橘子》裡頭暴力象徵的創作,這根實體的巨屌摧毀了一輛鐵車,橘子到底多有爆發力呢?

去電影院看就知道了。

photo by @sadiecoleshq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Classic
  • Twitter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bottom of page